n126178

拍摄《集结号》时,冯小刚对陈数说:“这剧我投了8000万,不能糊弄,这个角色不适

拍摄《集结号》时,冯小刚对陈数说:“这剧我投了8000万,不能糊弄,这个角色不适合你,你别拍了,明天就走。”陈数脑子嗡的一声不说话了,冯小刚知道陈数真的生气了连忙说:“你看起来太精致了,不适合这个乡下女人”。

陈数最近在中央戏剧学院教书的样子又刷屏了,视频里头她穿着朴素但气质特别好,讲课声音温和稳重,看着就让人心安。

网上好些人留言说,真希望她能到全国各地去讲课。

她本人倒是一句话没多说,可大家伙对她的喜欢就藏不住地往上冒。

说起来也怪,这明星谁不是越有人夸越爱表现啊,偏偏陈数安安静静的,反倒让人更觉得她值得敬佩。

人们喊她"国民好媳妇"、"气质女神"、"旗袍皇后",夸得挺高,但这些名声可不是白捡的。

回到几十年前,那个武汉小姑娘的童年,真是另一番光景。

小时候陈数不好看,邻居都说她像丑小鸭,连自己亲妈都觉得带她出门脸上挂不住。

学跳舞时老师嘴巴也毒,当着全班说她笑比哭还难看。

换成别的小女孩,被这么指着说肯定要躲被窝里哭了,陈数不,她就天天对着镜子练表情,硬是笑得一天比一天自然。

十一岁那年,她憋着股劲考进了北京舞蹈附中。

别人放学玩耍,她在练功房对着铁栏杆耗腿。

老师眼光刻薄得很,陈数也不在意,汗水湿透练功服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少个。

毕业进了东方歌舞团,端上了当时羡慕人的铁饭碗,眼瞅着就能分到单位房了。

结果有一天,报纸角落一则《音乐之声》剧团招演员的小广告让她眼睛亮了亮。

放弃安稳工作去演话剧?

周围人都说她发昏。

陈数可不含糊,她请了假就去面试了,选上大女儿角色时她心里有数了:舞台才是她该站的地方。

这还不是最疯的。

在后台化妆间,有位中戏老师看了她的表演,顺口说了句:"你这孩子演戏挺有悟性,咋不去考戏剧学院呢?"

说者无心听者有意。二十出头的人了,捧着歌舞团的"铁饭碗"不要,非要挤进十七八岁孩子的考场?

二十一岁那年,她揣着攒下的所有积蓄报班补习文化课,啃了大半年书本才撞开中戏的大门。

班主任第一天点名,看着班上年纪最大的女学生,眉头皱得能夹苍蝇。

进了中戏也不意味有戏拍。

二十六七岁的新人,走哪儿都嫌"脸生"。

她狠狠心,拿出整整半年工资拍了套旗袍写真,影楼老板接过照片都感叹:"小姑娘穿旗袍,真有民国小姐的派头。"

这照片送到导演案头还真起了作用,《新上海滩》找她演"交际花"方艳芸。

穿着旗袍在片场走过,连灯光师傅都小声议论:"哪来的演员,像从画里走出来似的。"

说起演戏的坎儿,2007年冯小刚导演找她拍《集结号》那次最憋屈。

电影开拍才五天,导演棚里盯着监视器看了半天,突然喊了停。

"陈数啊,"冯小刚走到布景边上说,"不是演得不好,是你现在这状态和气场...不贴孙桂琴这个农村妇女的魂。"

陈数脑子嗡的一声,导演接着解释:"开机前试戏觉得你气质压得住,但镜头前一对比,你太精致了,看着就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女人。"

冯小刚拍拍她肩膀:"这戏我投了心血也投了重金,不能糊弄自己糊弄观众。明天你就别拍了。"

剧务组传出风声,顶替的女演员汤嬿是导演亲点的人选。

摔了这么个大跤,陈数也不解释什么,扭头扎进剧组《倾城之恋》。

她演白流苏,梳着婉约发髻走在旧上海弄堂里,眼神里那份含蓄坚韧直戳人心。

几年后凭《铁梨花》捧起白玉兰奖奖杯时,全场掌声没停过。

《和平饭店》里她端着枪演卧底特工,观众都说"陈数连演拿枪都透着股书卷气"。

演完强势女性,她在《第二次拥抱》里摇身变成被丈夫忽视的全职妈妈。

有场戏是她被逼急了在洗手间咬着毛巾哭,监视器后面几个当了妈的剧务姑娘都红了眼睛。

导演喊咔之后抹了把脸说:"陈数你演活了那份心酸,这就是当妈的委屈。"

家里的事儿外面也传得热乎。

丈夫赵胤胤是钢琴家,带了个儿子结婚。

陈数二话不说当起后妈。有一回狗仔拍到赵胤胤和陌生女子喝下午茶,绯闻传得沸沸扬扬。

陈数倒好,没几天在微博晒出全家在银杏林散步的照片,阳光透过金灿灿的叶子落在她丈夫替她整理围巾的手上,谣言自己就散了。

这些年找她的角色从都市白领演到商界女强人,不变的是那股子气韵。